7月25日,新华社、广西日报聚焦柳江螺蛳粉原材料酸笋特色产业和“酸”产业发展,分别以题为《可爱的乡村——“95后”青年返乡当“笋丫头” 用科技助传统农业振兴》《创业路上酸甜史》进行报道,展现柳江区用科技助传统农业发展,全力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态势。
29岁的壮族姑娘颜茜茜是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白见村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2021年,大学毕业后在机场工作了五年的她,决定辞职回到家乡创业。
颜茜茜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驾车来到竹笋种植基地,准备采收竹笋(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颜茜茜(右二)和父亲颜建条(右三)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左)和父亲颜建条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右一)和父亲颜建条(中)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7月23日摄)。
当时柳州螺蛳粉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螺蛳粉原材料市场潜力巨大。颜茜茜和父亲颜建条成立了农业公司,采用“公司+种植基地+合作社+农户+加工厂”的经营模式,发展竹笋种植、研发、腌制产业,探索传统腌菜产业规模化、高品质生产新模式。颜茜茜也从“青春靓丽的航空地勤小姐姐”,转变为“撸起袖子在田间地头和乡村工厂间勤劳奔走的‘笋丫头’”。
颜茜茜(左)在酸笋加工厂指导工人生产(7月23日摄)。
颜茜茜(左)和父亲颜建条在酸笋加工厂生产线上加工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中)在酸笋加工厂生产线上加工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右二)和父亲颜建条(右一)、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玉万国(左一)在公司酸笋水菌种库研究酸笋发酵情况(7月24日摄)。
颜茜茜说,酸笋是柳州螺蛳粉的“灵魂”,要用科技对传统酸笋制造工艺进行升级改造,让产品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几年来,她和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一起探索研发,设计制造新型食品级玻璃钢发酵罐,在传统老坛酸水中提取优质乳酸菌作为母本,实现鲜笋、豆角就地加工,为螺蛳粉生产提供本地风味的原材料。
颜茜茜(左)和父亲颜建条(中)、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玉万国在公司酸笋水菌种库研究酸笋发酵情况(7月24日摄)。
颜茜茜(中)和父亲颜建条(左)、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玉万国在公司酸笋水菌种库研究酸笋发酵情况(7月24日摄)。
在柳州市沿江路一家螺蛳粉店,颜茜茜(左)和父亲颜建条在回访实体店使用酸笋情况(7月23日摄)。
颜茜茜在公司办公室里休息(7月24日摄)。
目前,颜茜茜正在筹建一座柳州传统酸笋文化博物馆,并申报酸笋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来,用青春和科技,带动家乡村民实现增收致富,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
颜茜茜在展示公司生产的酸笋(7月23日摄)。
这是颜茜茜位于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的酸笋加工厂外景(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工人在切水果做“酸嘢”。
整齐的发酵罐如巨人列队。
“当财务拿着流水告诉我去年销售额有1000万元时,我也感到很惊讶。”7月22日,位于柳州市柳江区的一家“酸嘢”公司负责人谢连珍说,18年间,她和丈夫把街头卖酸小摊做成了大公司。
2006年,谢连珍和丈夫刘润辉在广东卖酸,一天能卖1000多元。谢连珍回忆说,两年后,他们回到柳江区,继续摆摊卖酸。为了符合大众口味,夫妻俩曾到贵港、百色等地“寻酸”,不断调整口味。“整条街一两百米,总共有12个酸摊,但大多数人只喜欢我家的酸。”谢连珍颇为得意。
2019年,谢连珍夫妇成立公司,创立自己的品牌,从50平方米的小作坊逐渐扩大规模,直至去年,租下了1000多平方米的整层楼,步入快速扩张阶段。
在该公司酸水制作车间,记者看到,普通的自来水经过设备的多层过滤,形成纯净水,用于酸水制作。
“我们的纯净水比市面卖的瓶装纯净水还纯净。”刘润辉说,这样的水制作出来的酸水,能让酸制品保存时间更长、口感更好。据介绍,该公司目前有60多个品种的水果酸和蔬菜酸,每天出货1000公斤,除了供应公司在柳州市的13家直营店,还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广西精心打造“桂字号”产品,全力推动“酸”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区各地各有各的“酸味”,柳江区也不例外。
随着柳州螺蛳粉的热卖,被称为螺蛳粉“灵魂”的酸笋,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在柳江区的一家大型酸笋生产企业的展示厅里,摆放着大约200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小坛,每个坛子上都贴着“某某地老酸水”标签。“这些样品都是我们从全国各地,特别是广西各市收集来的老酸水。”该公司总经理颜茜茜介绍。
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计划投资超过5000万元。截至去年,已完成投资1600万元,试验豇豆种植500亩,建有70万袋麻竹种苗培育基地、4500亩麻竹种植基地和20亩酸笋加工厂。
在该公司庞大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几十个两三层楼高的大罐沿墙如巨人列队,蔚为壮观。“这是我们公司联合广西大学研发设计的玻璃钢发酵罐,存储量可达30吨,而传统的发酵缸存储量只有1吨。这些发酵罐,采用了特殊材料模拟陶缸的发酵环境,可以在线发酵调控、全周期监控发酵进程等,能有效调控酸笋发酵周期和品质。”颜茜茜说,公司设计储量1万吨以上,年加工酸笋、酸豆角产能超过1.5万吨。
柳江区不仅是柳州市工业大区,也是农业大区。丰富的农特产品和百年工业积淀,造就了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也为“酸”产业提供了发酵的土壤。
7月25日,新华社、广西日报聚焦柳江螺蛳粉原材料酸笋特色产业和“酸”产业发展,分别以题为《可爱的乡村——“95后”青年返乡当“笋丫头” 用科技助传统农业振兴》《创业路上酸甜史》进行报道,展现柳江区用科技助传统农业发展,全力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态势。
29岁的壮族姑娘颜茜茜是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白见村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2021年,大学毕业后在机场工作了五年的她,决定辞职回到家乡创业。
颜茜茜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驾车来到竹笋种植基地,准备采收竹笋(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颜茜茜(右二)和父亲颜建条(右三)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左)和父亲颜建条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右一)和父亲颜建条(中)在竹笋种植基地采收竹笋(7月23日摄)。
当时柳州螺蛳粉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螺蛳粉原材料市场潜力巨大。颜茜茜和父亲颜建条成立了农业公司,采用“公司+种植基地+合作社+农户+加工厂”的经营模式,发展竹笋种植、研发、腌制产业,探索传统腌菜产业规模化、高品质生产新模式。颜茜茜也从“青春靓丽的航空地勤小姐姐”,转变为“撸起袖子在田间地头和乡村工厂间勤劳奔走的‘笋丫头’”。
颜茜茜(左)在酸笋加工厂指导工人生产(7月23日摄)。
颜茜茜(左)和父亲颜建条在酸笋加工厂生产线上加工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中)在酸笋加工厂生产线上加工竹笋(7月23日摄)。
颜茜茜(右二)和父亲颜建条(右一)、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玉万国(左一)在公司酸笋水菌种库研究酸笋发酵情况(7月24日摄)。
颜茜茜说,酸笋是柳州螺蛳粉的“灵魂”,要用科技对传统酸笋制造工艺进行升级改造,让产品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几年来,她和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一起探索研发,设计制造新型食品级玻璃钢发酵罐,在传统老坛酸水中提取优质乳酸菌作为母本,实现鲜笋、豆角就地加工,为螺蛳粉生产提供本地风味的原材料。
颜茜茜(左)和父亲颜建条(中)、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玉万国在公司酸笋水菌种库研究酸笋发酵情况(7月24日摄)。
颜茜茜(中)和父亲颜建条(左)、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玉万国在公司酸笋水菌种库研究酸笋发酵情况(7月24日摄)。
在柳州市沿江路一家螺蛳粉店,颜茜茜(左)和父亲颜建条在回访实体店使用酸笋情况(7月23日摄)。
颜茜茜在公司办公室里休息(7月24日摄)。
目前,颜茜茜正在筹建一座柳州传统酸笋文化博物馆,并申报酸笋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来,用青春和科技,带动家乡村民实现增收致富,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
颜茜茜在展示公司生产的酸笋(7月23日摄)。
这是颜茜茜位于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的酸笋加工厂外景(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工人在切水果做“酸嘢”。
整齐的发酵罐如巨人列队。
“当财务拿着流水告诉我去年销售额有1000万元时,我也感到很惊讶。”7月22日,位于柳州市柳江区的一家“酸嘢”公司负责人谢连珍说,18年间,她和丈夫把街头卖酸小摊做成了大公司。
2006年,谢连珍和丈夫刘润辉在广东卖酸,一天能卖1000多元。谢连珍回忆说,两年后,他们回到柳江区,继续摆摊卖酸。为了符合大众口味,夫妻俩曾到贵港、百色等地“寻酸”,不断调整口味。“整条街一两百米,总共有12个酸摊,但大多数人只喜欢我家的酸。”谢连珍颇为得意。
2019年,谢连珍夫妇成立公司,创立自己的品牌,从50平方米的小作坊逐渐扩大规模,直至去年,租下了1000多平方米的整层楼,步入快速扩张阶段。
在该公司酸水制作车间,记者看到,普通的自来水经过设备的多层过滤,形成纯净水,用于酸水制作。
“我们的纯净水比市面卖的瓶装纯净水还纯净。”刘润辉说,这样的水制作出来的酸水,能让酸制品保存时间更长、口感更好。据介绍,该公司目前有60多个品种的水果酸和蔬菜酸,每天出货1000公斤,除了供应公司在柳州市的13家直营店,还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广西精心打造“桂字号”产品,全力推动“酸”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全区各地各有各的“酸味”,柳江区也不例外。
随着柳州螺蛳粉的热卖,被称为螺蛳粉“灵魂”的酸笋,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在柳江区的一家大型酸笋生产企业的展示厅里,摆放着大约200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小坛,每个坛子上都贴着“某某地老酸水”标签。“这些样品都是我们从全国各地,特别是广西各市收集来的老酸水。”该公司总经理颜茜茜介绍。
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计划投资超过5000万元。截至去年,已完成投资1600万元,试验豇豆种植500亩,建有70万袋麻竹种苗培育基地、4500亩麻竹种植基地和20亩酸笋加工厂。
在该公司庞大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几十个两三层楼高的大罐沿墙如巨人列队,蔚为壮观。“这是我们公司联合广西大学研发设计的玻璃钢发酵罐,存储量可达30吨,而传统的发酵缸存储量只有1吨。这些发酵罐,采用了特殊材料模拟陶缸的发酵环境,可以在线发酵调控、全周期监控发酵进程等,能有效调控酸笋发酵周期和品质。”颜茜茜说,公司设计储量1万吨以上,年加工酸笋、酸豆角产能超过1.5万吨。
柳江区不仅是柳州市工业大区,也是农业大区。丰富的农特产品和百年工业积淀,造就了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也为“酸”产业提供了发酵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