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阳节,时值国庆假期,可谓“佳节又重阳”。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所以叫“重阳”,是因这一天为农历九月初九,《易》以“阳爻为九”,故九为阳数。因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中国人自古就有九九归真,一元肇始的说法,因此,这一天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重阳,是可以“食”的日子。《礼记·月令》:“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在先秦之时便有了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以谢恩德的活动。农历九月,金秋时节,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我们刚刚经历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正是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因此,重阳既可以看作是秋收冬藏的结束,也是春耕夏种的起始。在这一天里,人们自然也要做出美食来犒劳一下辛勤耕耘一年的自己。《玉烛宝典》记载:“食饵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食饵”就是我们今天的“重阳糕”。有的地方,还要将糕做成九层,上面还捏出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这样一来,就是尝新庆丰收,高升祝吉祥了。
重阳,是可以“观”的日子。无论是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眺山川”,还是李益的“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亦或是岑参的“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等,不少古诗词都描述了重阳要登高远眺。在古人看来,阳春“踏青”,重阳“辞青”,也象征了一年的有始有终。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于是重阳登高,以畅享清气也就成了一项重要活动。《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也体现出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崇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去登高山、登高楼、或是登高台,这是我们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情感的隆重表达,也是新时代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动写照。
重阳,是可以“思”的日子。一个重阳,心绪百结。多少高人韵士,在选胜登临之时,难掩相思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对于远离故土的人来说,月总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曾写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但今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到新的地方求学深造,求职工作,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这既是新一代人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梦想。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平凡中国人,不凡中国梦。因此,对于身处外地的人们来说,重阳虽不能与亲人团聚,但飒爽的秋风,能够将对家乡的思念带到远方。而一个个出彩的追梦故事,也在这金秋时节,成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重阳,是可以“敬”的日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又取长久、久远之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便含有天长地久、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在里面。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因在秋季,百物肃敛,惟菊花傲霜独放,因此也备受世人尊崇,故有“松菊延年”“杞菊延年”等祝寿语,这也体现出对长者的尊重。《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荆楚岁时记》:“四民并籍野饮宴。”时至今日,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一些地方流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家庭的根,是远行时村头默默凝望的眼神,是夜归时窗口永远亮着的灯火。老人也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宝藏,是经验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促进和谐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重阳定为老人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到“以人为本”做好老龄工作应对“银发潮”,近十年来,我国已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作者刘齐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今天是重阳节,时值国庆假期,可谓“佳节又重阳”。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所以叫“重阳”,是因这一天为农历九月初九,《易》以“阳爻为九”,故九为阳数。因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中国人自古就有九九归真,一元肇始的说法,因此,这一天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重阳,是可以“食”的日子。《礼记·月令》:“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在先秦之时便有了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以谢恩德的活动。农历九月,金秋时节,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我们刚刚经历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正是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因此,重阳既可以看作是秋收冬藏的结束,也是春耕夏种的起始。在这一天里,人们自然也要做出美食来犒劳一下辛勤耕耘一年的自己。《玉烛宝典》记载:“食饵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食饵”就是我们今天的“重阳糕”。有的地方,还要将糕做成九层,上面还捏出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这样一来,就是尝新庆丰收,高升祝吉祥了。
重阳,是可以“观”的日子。无论是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眺山川”,还是李益的“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亦或是岑参的“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等,不少古诗词都描述了重阳要登高远眺。在古人看来,阳春“踏青”,重阳“辞青”,也象征了一年的有始有终。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于是重阳登高,以畅享清气也就成了一项重要活动。《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也体现出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崇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去登高山、登高楼、或是登高台,这是我们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情感的隆重表达,也是新时代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动写照。
重阳,是可以“思”的日子。一个重阳,心绪百结。多少高人韵士,在选胜登临之时,难掩相思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对于远离故土的人来说,月总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曾写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但今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到新的地方求学深造,求职工作,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这既是新一代人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梦想。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平凡中国人,不凡中国梦。因此,对于身处外地的人们来说,重阳虽不能与亲人团聚,但飒爽的秋风,能够将对家乡的思念带到远方。而一个个出彩的追梦故事,也在这金秋时节,成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重阳,是可以“敬”的日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又取长久、久远之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便含有天长地久、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在里面。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因在秋季,百物肃敛,惟菊花傲霜独放,因此也备受世人尊崇,故有“松菊延年”“杞菊延年”等祝寿语,这也体现出对长者的尊重。《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荆楚岁时记》:“四民并籍野饮宴。”时至今日,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一些地方流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家庭的根,是远行时村头默默凝望的眼神,是夜归时窗口永远亮着的灯火。老人也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宝藏,是经验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促进和谐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重阳定为老人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到“以人为本”做好老龄工作应对“银发潮”,近十年来,我国已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作者刘齐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