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柳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今日是: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模式切换

万象“耕”新!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柳江!

来源: 微柳江  |   发布日期: 2025-04-13 12:00   |

提要

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柳州1号APP等媒体平台密集报道柳江,聚焦我区春耕生产、代表履职、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多角度呈现柳江发展新成效,有力提升柳江对外形象和影响力。相关重点稿件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播种春藕后的万亩藕田和待播种的水稻田,构成了一幅别样的南国春耕图。
通讯员:罗春宇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春耕春播时节,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乡村田园生机勃勃,风景如画。
作者:黄孝邦 郑昌昊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成团村,有一位被村民亲切称为“葡萄姐姐”的人大代表——覃梅丽。她既是果蔬种植领域的行家里手,也是情系百姓的基层人大代表。

14年来,她扎根田间地头,以科技赋能农业,以责任带动乡亲,书写了一段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

科技赋能:荒坡地里种出“甜蜜产业”

走进柳江区果道夫家庭农场,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葡萄藤在智能温控大棚里蓬勃生长,阳光透过大棚洒在晶莹的葡萄上,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作为农场负责人,覃梅丽正带领员工进行葡萄梳果,确保每一串葡萄都能达到最佳品质。

“我种植葡萄已有14年,从最初的30亩试验田到如今的120亩标准化果园,从单一品质种植到成功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种,这一路走来,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覃梅丽说。2022年,在广西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她引进瑞都红玉、瑞都科美等优质葡萄品种,并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智能温控大棚技术。通过钻研探索,覃梅丽成功掌握了先进葡萄种植和管护技术,标准化果园的葡萄亩产达到3500斤,实现品质和产量双提升。

葡萄架下,农事体验与数字营销双轮驱动。覃梅丽创新打造“采摘经济”升级版:每年盛夏,紫玉般的葡萄串间回荡着游客欢笑,亲子采摘、美食品鉴、农事课堂等活动构成沉浸式乡村体验。如今,果道夫家庭农场已成为柳江区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游客近万人次,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实现年销售额50万元。昔日荒坡地,变成果香四溢的“聚宝盆”。农场先后荣获“柳江区葡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和“成团镇人大代表产业带动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的标杆。

结对帮扶:让“个人富”变成“大家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覃梅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乡亲们共享发展红利。为此,她主动与周边村民结对,免费提供葡萄种苗和技术指导,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帮助村民解决种植和销售的后顾之忧。

成团镇两合村新村屯的覃慧雪是最早一批受益者。她感慨地说:“以前种植传统作物,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2023年,我跟着覃梅丽种葡萄,她不仅教技术,还包销售,现在我家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长到6万余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帮助更多村民掌握种植技术,覃梅丽邀请各级农业专家来到葡萄种植基地,同村民们面对面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她还向大家推荐优质农业技术网站和视频教程,不断拓宽学习渠道,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在果道夫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民纷纷加入葡萄种植行列,种植面积已扩展至近600亩,为当地群众增收约100万元。覃梅丽还接待了数百名前来参观学习的种植户,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和技术。近年来,自治区和柳州市农业部门多次在果道夫家庭农场举办葡萄品质评比会,吸引广西区内数百家种植户参与,进一步提升柳江葡萄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履职尽责:人大代表的初心与担当

随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覃梅丽为周边村屯50余名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其中不少是农村留守妇女。“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这样的工作太贴心了!”村民们的笑容背后,是覃梅丽对“挣钱与顾家难两全”困境的用心破解。

2024年,在柳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覃梅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建议,得到了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积极回应。此外,她还热衷参与公益事业,多次到里高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优秀学生奖励慰问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希望。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众人拾柴火焰高。”覃梅丽表示,她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践行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通讯员:王海力

来源:中新网


当前正值农闲时节,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土博镇甘贡村脆蜜金桔种植基地却呈现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抢抓农闲窗口期,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加固工作,为来年脆蜜金桔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基础。

村民们抢抓农闲窗口期,开展基础设施加固工作。

4月7日,走进基地,只见山坡上绿意盎然,成排的钢架整齐排列。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检查钢架结构,有的搬运维修材料,有的调整加固,现场忙碌而有序。“这些钢架棚是金桔树‘保护伞’,既能遮风挡雨,又可调节果园内的‘小气候’。”甘贡村党总支部书记韦柳平介绍道,趁着农闲,村民们抓紧时间加固钢架,确保金桔生长关键期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据悉,该基地自2020年起种植脆蜜金桔,在韦柳平的带领下,村民积极流转140多亩土地发展这一特色产业。几年来,通过科学种植管理,产出的金桔以优异品质赢得市场认可。2024年,基地亩产达1500斤,亩产值突破3万元。

山坡绿意盎然。

随着钢架加固工作的稳步推进,甘贡村脆蜜金桔种植基地正以崭新面貌备战新产季。土博镇副镇长覃燕克表示,下一步,土博镇将持续加大金桔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金桔品质和产量稳步提升,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宽村民就业渠道,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通讯员:韦新娜

来源:中新网


春意正浓,4月的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被紫荆花装点成一座梦幻之城。4月7日,漫山遍野的紫荆花海将柳江渲染成童话世界,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春日盛宴。

柳州市校园里,紫荆花成春日主角。

柳州市柳江新城区市民广场,紫荆花盛开。

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白山村紫荆花吸引市民前来“打卡”拍照。

通讯员:兰德波
来源:中新网


眼下,正值香瓜移栽、播种的关键时期,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穿山镇的村民们开启“春忙”模式,为今年的“甜蜜”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村民给刚种下的香瓜苗浇水。

4月8日,穿山镇高平村现代化蔬菜产业种植基地里,嫩绿的香瓜苗在春风中舒展,十几名村民正忙着移栽香瓜苗。百亩瓜田里,一排排苗盘摆放整齐,村民们三五成群,弯腰俯身,根据瓜苗的大小,用铲子在铺好的薄膜上挖出合适的坑穴,种下香瓜苗后轻轻压实土壤,最后进行滴灌作业,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据了解,该种植基地从4月初就开始抢抓晴好天气移栽香瓜秧苗,其品种为中熟厚皮甜瓜“广蜜1号”,果实口感又脆又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村民正忙着移栽香瓜苗。

“香瓜的种植周期短,易管理,收益高,今年我们基地种植香瓜100余亩,每亩预计种植600株种苗,预计6月份成熟,亩产量约3000斤。”高平村平地屯党支部书记谭永记介绍道。该基地把香瓜产业作为富民增收产业来打造,已发展成为穿山镇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基地采用大棚育苗、地膜覆盖种植和水肥一体化模式,培育出的香瓜优质高产,市场需求大,引得各地收购商纷纷前来采购,供不应求。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蔬菜大棚设施农业优势,融合水肥一体化智能技术,以科技赋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谭永记说,基地还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合理利用大棚进行四季轮种,在香瓜罢园后种植其他蔬菜,种出多种收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讯员:周宏山 韦莹芸 姚玮怿

来源:中新网


“这是用积分兑换的遮阳伞,撑着它就像撑起了新的生活。”拉堡镇兴柳社区居民张凤珍拿着刚用积分兑换的商品开心地说。从南宁市宾阳县来帮女儿带孩子的她,如今已是该社区“嬢嬢说理”调解队的骨干。在柳江区,像张凤珍这样从“被服务者”变身“治理者”的随迁老人已有1700余人,他们正在“第二故乡”书写银发生辉的温暖故事。

近年来,柳江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破解“城市迁徙之困”为切口,实施“资源联动·银发共治”机制,在“嵌入式银辉驿站”里栽梧桐,于“银龄互助课堂”中育能手,源源不断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银发动能。

资源联动织密服务网,候鸟落地即归巢

在农贸社区纵横交错的巷道里,网格员钱咸茜的民情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柳堡小苑1栋1单元韦叔需要代购放大镜、2栋4单元谭阿姨需要活动场地练习舞蹈,民族新区集资楼4单元覃叔想学抖音直播……这些记录正是拉堡镇“1+N”助老服务制度的生动写照。“我们构建了由楼栋长、网格员、党员组成的‘一长两员N陪伴’关怀网,每个网格配备专属服务团队,通过‘日走访、周汇总、月研判’机制,精准服务每位老人。”农贸社区党委书记朱江妮指着墙上的网格图介绍。

目前,柳江区共有2310名楼栋长、街巷长开展定期走访,326名网格员动态收集居民需求,为随迁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600余次,家庭矛盾、环境适应等难题迎刃而解。柳江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驻区单位每月轮流到社区开展“一条龙”义诊,为老人们提供量血压、中医理疗、慢性病管理等健康服务。柳江区委党建服务中心主任陈雪娜表示:“通过联动83家共建单位、5所社会机构及19次资源协同,我们打造医疗、法律、教育‘服务直通车’,让‘老漂族’落地即享‘本地待遇’。”

多元课堂破解融入难,乡音未改心已安

柳江区委组织部依托“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精准设置系列关爱课堂,开设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等28项课程,邀请老师开展健康养生、育儿指导、烹饪烘焙等讲座45次,形成辖区统筹全覆盖的“半小时学习圈”,切实做到让随迁老人就近老有所学。

“桂柳话课堂让我能教孙子唱山歌了!”在方言课堂上,随迁老人黄永冬打开手机相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智能设备培训课上,银发学员使用手机登录“龙城市民云”App,学习生活缴费等实践操作。“以往看到年轻人点几下屏幕就能打车,觉得自己落伍了像‘老古董’。”参加培训的居民周云,如今已能熟练使用语音输入法编辑抖音视频。

今年广西三月三假日期间,柳江区推出“结朋友解乡愁”主题活动,助推随迁老人进一步融入社区。本地居民与随迁老人结成“老友记”,通过唱山歌、跳竹竿舞等环节打破隔阂。在民俗手工课堂里,党建组织员指导辖区随迁老人制作艾草锤;67岁的北方老人佐永芳运用冰凌花剪纸技艺,带领居民制作融合铜鼓纹样的创新窗花。天南地北的乡音,汇成了一首和谐交响曲,异乡渐成新故乡。

银龄治理激活新动能,余热生辉映晚晴

“过去总觉得自己是‘外来户’,现在社区有课程、有活动,还能为街坊们做点事,我这名‘老漂族’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柳堡社区“银丝议事坊”,正参加火电小区排污管道改造议事会的陆桂安激动地说。

柳江区创新实行“志愿积分+存储兑换”互助模式,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400余名“老漂族”成为治理生力军。“这些‘新柳江人’正用经验和智慧反哺社区。”拉堡镇党委书记杨臣感慨地说,随迁老人贡献的137条建议中,已有76条转化为惠民实事。

由低龄老人组成的“伯伯帮帮团”,定期在背街小巷为街坊邻居免费修理简单的五金电器等;广场舞普法队用山歌传唱反诈知识;“和事佬调解组”已化解邻里纠纷45起;银龄互助社开展“微心愿”认领,208个邻里互助小组开展探访、助洁等服务,为随迁老人们实现学南北特色菜肴、找棋友、修收音机等质朴愿望。

四月的柳江区,大街小巷紫荆花绽放,小区楼栋干净整洁,广场公园游人惬意……柳江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正如参与环境整治的退休教师韦仕金所说:“这里不仅能让我们安享晚年,更点燃了生命的第二春。”

通讯员:韦蒙玲 潘惠芳

来源:柳州1号



工作进展
万象“耕”新!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柳江!

来源: 微柳江  |   发布日期: 2025-04-13 12:00   

提要

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柳州1号APP等媒体平台密集报道柳江,聚焦我区春耕生产、代表履职、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多角度呈现柳江发展新成效,有力提升柳江对外形象和影响力。相关重点稿件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播种春藕后的万亩藕田和待播种的水稻田,构成了一幅别样的南国春耕图。
通讯员:罗春宇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春耕春播时节,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乡村田园生机勃勃,风景如画。
作者:黄孝邦 郑昌昊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成团村,有一位被村民亲切称为“葡萄姐姐”的人大代表——覃梅丽。她既是果蔬种植领域的行家里手,也是情系百姓的基层人大代表。

14年来,她扎根田间地头,以科技赋能农业,以责任带动乡亲,书写了一段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

科技赋能:荒坡地里种出“甜蜜产业”

走进柳江区果道夫家庭农场,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葡萄藤在智能温控大棚里蓬勃生长,阳光透过大棚洒在晶莹的葡萄上,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作为农场负责人,覃梅丽正带领员工进行葡萄梳果,确保每一串葡萄都能达到最佳品质。

“我种植葡萄已有14年,从最初的30亩试验田到如今的120亩标准化果园,从单一品质种植到成功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种,这一路走来,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覃梅丽说。2022年,在广西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她引进瑞都红玉、瑞都科美等优质葡萄品种,并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智能温控大棚技术。通过钻研探索,覃梅丽成功掌握了先进葡萄种植和管护技术,标准化果园的葡萄亩产达到3500斤,实现品质和产量双提升。

葡萄架下,农事体验与数字营销双轮驱动。覃梅丽创新打造“采摘经济”升级版:每年盛夏,紫玉般的葡萄串间回荡着游客欢笑,亲子采摘、美食品鉴、农事课堂等活动构成沉浸式乡村体验。如今,果道夫家庭农场已成为柳江区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游客近万人次,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实现年销售额50万元。昔日荒坡地,变成果香四溢的“聚宝盆”。农场先后荣获“柳江区葡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和“成团镇人大代表产业带动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的标杆。

结对帮扶:让“个人富”变成“大家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覃梅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乡亲们共享发展红利。为此,她主动与周边村民结对,免费提供葡萄种苗和技术指导,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帮助村民解决种植和销售的后顾之忧。

成团镇两合村新村屯的覃慧雪是最早一批受益者。她感慨地说:“以前种植传统作物,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2023年,我跟着覃梅丽种葡萄,她不仅教技术,还包销售,现在我家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长到6万余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帮助更多村民掌握种植技术,覃梅丽邀请各级农业专家来到葡萄种植基地,同村民们面对面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她还向大家推荐优质农业技术网站和视频教程,不断拓宽学习渠道,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在果道夫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民纷纷加入葡萄种植行列,种植面积已扩展至近600亩,为当地群众增收约100万元。覃梅丽还接待了数百名前来参观学习的种植户,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和技术。近年来,自治区和柳州市农业部门多次在果道夫家庭农场举办葡萄品质评比会,吸引广西区内数百家种植户参与,进一步提升柳江葡萄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履职尽责:人大代表的初心与担当

随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覃梅丽为周边村屯50余名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其中不少是农村留守妇女。“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这样的工作太贴心了!”村民们的笑容背后,是覃梅丽对“挣钱与顾家难两全”困境的用心破解。

2024年,在柳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覃梅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建议,得到了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积极回应。此外,她还热衷参与公益事业,多次到里高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优秀学生奖励慰问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希望。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众人拾柴火焰高。”覃梅丽表示,她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践行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通讯员:王海力

来源:中新网


当前正值农闲时节,广西柳州市柳江区土博镇甘贡村脆蜜金桔种植基地却呈现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抢抓农闲窗口期,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加固工作,为来年脆蜜金桔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基础。

村民们抢抓农闲窗口期,开展基础设施加固工作。

4月7日,走进基地,只见山坡上绿意盎然,成排的钢架整齐排列。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检查钢架结构,有的搬运维修材料,有的调整加固,现场忙碌而有序。“这些钢架棚是金桔树‘保护伞’,既能遮风挡雨,又可调节果园内的‘小气候’。”甘贡村党总支部书记韦柳平介绍道,趁着农闲,村民们抓紧时间加固钢架,确保金桔生长关键期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据悉,该基地自2020年起种植脆蜜金桔,在韦柳平的带领下,村民积极流转140多亩土地发展这一特色产业。几年来,通过科学种植管理,产出的金桔以优异品质赢得市场认可。2024年,基地亩产达1500斤,亩产值突破3万元。

山坡绿意盎然。

随着钢架加固工作的稳步推进,甘贡村脆蜜金桔种植基地正以崭新面貌备战新产季。土博镇副镇长覃燕克表示,下一步,土博镇将持续加大金桔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金桔品质和产量稳步提升,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宽村民就业渠道,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通讯员:韦新娜

来源:中新网


春意正浓,4月的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被紫荆花装点成一座梦幻之城。4月7日,漫山遍野的紫荆花海将柳江渲染成童话世界,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春日盛宴。

柳州市校园里,紫荆花成春日主角。

柳州市柳江新城区市民广场,紫荆花盛开。

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白山村紫荆花吸引市民前来“打卡”拍照。

通讯员:兰德波
来源:中新网


眼下,正值香瓜移栽、播种的关键时期,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穿山镇的村民们开启“春忙”模式,为今年的“甜蜜”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村民给刚种下的香瓜苗浇水。

4月8日,穿山镇高平村现代化蔬菜产业种植基地里,嫩绿的香瓜苗在春风中舒展,十几名村民正忙着移栽香瓜苗。百亩瓜田里,一排排苗盘摆放整齐,村民们三五成群,弯腰俯身,根据瓜苗的大小,用铲子在铺好的薄膜上挖出合适的坑穴,种下香瓜苗后轻轻压实土壤,最后进行滴灌作业,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据了解,该种植基地从4月初就开始抢抓晴好天气移栽香瓜秧苗,其品种为中熟厚皮甜瓜“广蜜1号”,果实口感又脆又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村民正忙着移栽香瓜苗。

“香瓜的种植周期短,易管理,收益高,今年我们基地种植香瓜100余亩,每亩预计种植600株种苗,预计6月份成熟,亩产量约3000斤。”高平村平地屯党支部书记谭永记介绍道。该基地把香瓜产业作为富民增收产业来打造,已发展成为穿山镇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基地采用大棚育苗、地膜覆盖种植和水肥一体化模式,培育出的香瓜优质高产,市场需求大,引得各地收购商纷纷前来采购,供不应求。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蔬菜大棚设施农业优势,融合水肥一体化智能技术,以科技赋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谭永记说,基地还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合理利用大棚进行四季轮种,在香瓜罢园后种植其他蔬菜,种出多种收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讯员:周宏山 韦莹芸 姚玮怿

来源:中新网


“这是用积分兑换的遮阳伞,撑着它就像撑起了新的生活。”拉堡镇兴柳社区居民张凤珍拿着刚用积分兑换的商品开心地说。从南宁市宾阳县来帮女儿带孩子的她,如今已是该社区“嬢嬢说理”调解队的骨干。在柳江区,像张凤珍这样从“被服务者”变身“治理者”的随迁老人已有1700余人,他们正在“第二故乡”书写银发生辉的温暖故事。

近年来,柳江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破解“城市迁徙之困”为切口,实施“资源联动·银发共治”机制,在“嵌入式银辉驿站”里栽梧桐,于“银龄互助课堂”中育能手,源源不断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银发动能。

资源联动织密服务网,候鸟落地即归巢

在农贸社区纵横交错的巷道里,网格员钱咸茜的民情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柳堡小苑1栋1单元韦叔需要代购放大镜、2栋4单元谭阿姨需要活动场地练习舞蹈,民族新区集资楼4单元覃叔想学抖音直播……这些记录正是拉堡镇“1+N”助老服务制度的生动写照。“我们构建了由楼栋长、网格员、党员组成的‘一长两员N陪伴’关怀网,每个网格配备专属服务团队,通过‘日走访、周汇总、月研判’机制,精准服务每位老人。”农贸社区党委书记朱江妮指着墙上的网格图介绍。

目前,柳江区共有2310名楼栋长、街巷长开展定期走访,326名网格员动态收集居民需求,为随迁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600余次,家庭矛盾、环境适应等难题迎刃而解。柳江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驻区单位每月轮流到社区开展“一条龙”义诊,为老人们提供量血压、中医理疗、慢性病管理等健康服务。柳江区委党建服务中心主任陈雪娜表示:“通过联动83家共建单位、5所社会机构及19次资源协同,我们打造医疗、法律、教育‘服务直通车’,让‘老漂族’落地即享‘本地待遇’。”

多元课堂破解融入难,乡音未改心已安

柳江区委组织部依托“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精准设置系列关爱课堂,开设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等28项课程,邀请老师开展健康养生、育儿指导、烹饪烘焙等讲座45次,形成辖区统筹全覆盖的“半小时学习圈”,切实做到让随迁老人就近老有所学。

“桂柳话课堂让我能教孙子唱山歌了!”在方言课堂上,随迁老人黄永冬打开手机相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智能设备培训课上,银发学员使用手机登录“龙城市民云”App,学习生活缴费等实践操作。“以往看到年轻人点几下屏幕就能打车,觉得自己落伍了像‘老古董’。”参加培训的居民周云,如今已能熟练使用语音输入法编辑抖音视频。

今年广西三月三假日期间,柳江区推出“结朋友解乡愁”主题活动,助推随迁老人进一步融入社区。本地居民与随迁老人结成“老友记”,通过唱山歌、跳竹竿舞等环节打破隔阂。在民俗手工课堂里,党建组织员指导辖区随迁老人制作艾草锤;67岁的北方老人佐永芳运用冰凌花剪纸技艺,带领居民制作融合铜鼓纹样的创新窗花。天南地北的乡音,汇成了一首和谐交响曲,异乡渐成新故乡。

银龄治理激活新动能,余热生辉映晚晴

“过去总觉得自己是‘外来户’,现在社区有课程、有活动,还能为街坊们做点事,我这名‘老漂族’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柳堡社区“银丝议事坊”,正参加火电小区排污管道改造议事会的陆桂安激动地说。

柳江区创新实行“志愿积分+存储兑换”互助模式,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400余名“老漂族”成为治理生力军。“这些‘新柳江人’正用经验和智慧反哺社区。”拉堡镇党委书记杨臣感慨地说,随迁老人贡献的137条建议中,已有76条转化为惠民实事。

由低龄老人组成的“伯伯帮帮团”,定期在背街小巷为街坊邻居免费修理简单的五金电器等;广场舞普法队用山歌传唱反诈知识;“和事佬调解组”已化解邻里纠纷45起;银龄互助社开展“微心愿”认领,208个邻里互助小组开展探访、助洁等服务,为随迁老人们实现学南北特色菜肴、找棋友、修收音机等质朴愿望。

四月的柳江区,大街小巷紫荆花绽放,小区楼栋干净整洁,广场公园游人惬意……柳江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正如参与环境整治的退休教师韦仕金所说:“这里不仅能让我们安享晚年,更点燃了生命的第二春。”

通讯员:韦蒙玲 潘惠芳

来源:柳州1号